电话: 15308637119 邮箱: smgh-schg@126.com

她曾为美国造原子弹,去世后墓碑上却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2024-11-13 16:05:58 342 环球财闻
吴健雄,乍一听像是一位威风凛凛的男性,但她却被称作是“物理研究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东方的居里夫人”……
 
她得过除了诺贝尔奖以外的所有大奖,甚至为美国制造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去世时仍是美国国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吴健雄的家人却将她的骨灰安葬在中国,她的墓碑上还写有“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那么吴健雄是谁呢?她为何要帮美国造原子弹?为何在改了国籍后还说自己永远是中国人?
 

01

一次选择,人生迎来巨变

 
吴健雄1912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浏河镇,11岁那年去离家50里的苏州第二女子师范读书。
 
1929年,她不仅以十分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还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少见的。
 
当时吴健雄念的是普通的师范学校,如果想继续读书的话,需要先教书一年。
 
不过由于当时制度比较松,因此吴健雄并没有去教书,反而来到上海的中国公学读书。也正是这个决定,令她有机会成为胡适的得意门生。据吴健雄回忆说:
 
“在我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个是胡适先生。”
 
起初,吴健雄和胡适属于我认识你,你不认识我的关系。
 
直到有一次考试,吴健雄坐在前排,考试时长为3个小时,但吴健雄只用两个小时就做完了,是第一个交卷的。
 
胡适当即看完卷子,然后送去教务室,刚好中国公学的两位老师杨鸿烈和马君武都在。
 
于是胡适说:“你们快来看看,这个学生只用两个小时就能写出如此文章,我要给他100分!”杨鸿烈和马君武对视一眼,笑着说:“我们班里有一位女同学,也总是考100分。”
 
三人看了看对方,心想不会这么巧吧。此时胡适开口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便把这位学生的名字写下来吧。”然而事实就是这么巧,他们在纸上写下的都是“吴健雄”。
 
吴健雄能成为胡适的学生,对她一生影响甚大,而胡适也曾多次说:“能收吴健雄当学生,是我平生最得意的事情。”
 
20世纪30年代初,吴健雄来到大学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此时物理学在西方正经历革命性变革,对那眼花缭乱的物理学,18岁的吴健雄虽然还不是很理解,但她还是很有兴趣的。
 
值得一提的是,她小时候曾在父兄的影响下读过居里夫人的传记,深受启发,因此便将居里夫人当成自己的偶像,向她学习。
 
不过此时的吴健雄万万没想到,不到20年后,她会因为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称作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在物理知识的吸引下,吴健雄第二年就申请从数学系转到物理学系。
 
与此同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举国沸腾,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更是学潮不断。在这一影响下,吴健雄也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呼喊口号。
 
由于吴健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会被学校以“不安心读书”等为借口退学,再加上她的父母思想开明,支持抗日。因此,她被推选为学生游行请愿的领头人。
 
在率领学生们游行请愿途中,她一直表现得很低调,一般会避开外交部和报馆等敏感地带,选择一些百姓比较多的地方。
 
有时候,吴健雄还会选择放假前举行游行,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
 
吴健雄后来解释道:
 
“好不容易放假了,同学们肯定很想回家,所以无心恋战,游行示威也不会持续太久,这样减少和军警冲突的可能。”
 
有一次,为了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吴健雄和同学们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游行请愿,晚上也不回家,直接坐在蒋介石的院子里。
 
当时是12月份,天寒地冻,天空还下起小雪,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不愿离开。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好出来和学生们见面,他说:
 
“同学们,你们现在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你们要相信党国,也要体谅政府的难处。我们不是不想抗日,实在是……”
 
学生们虽然对蒋介石的话有所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回家。
 
经历过学潮,吴健雄越发明白只有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能充实自己,才能报效祖国,所以她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当吴健雄从校长的手中接过印有“中央大学理学士”学位证书的时候,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曾经受过的苦终于有了回报。
 
后来每当她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在中央大学4年的扎实基础,我不可能有之后的发展……”
 

02

加入“曼哈顿计划”,为美国造出第一颗原子弹

 
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吴健雄先是被评为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助教,随后加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她又和林语堂等人乘坐“胡佛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吴健雄当时选择了“曼哈顿计划”领导人奥本海默所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实验设备,还有不少物理学家,对她学习物理很有帮助。
 
此时的吴健雄还不知道,她的这次选择会给她的人生带来怎样巨大的改变……
 
在伯克利分校,吴健雄独立完成了一次实验,而实验得出最重要的一个结果便是,发现铀原子核裂变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氙—135。这种同位素对中子有一定的吸收性,而且这一实验结果在之后的“曼哈顿计划”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曼哈顿计划”呢?这一计划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曼哈顿计划”是美国为了牵制纳粹,需要以最快速度制造出原子弹的一个计划。能参与到这一计划里的,几乎都是西方当时有名的男性科学家。
 
吴健雄虽然在物理学方面天赋很高,但由于她并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再加上当时社会“重男轻女”,因此计划创始人一开始并没有邀请她。后来计划进行到一半怎么也继续不了,计划的创始人奥本海默便想起了吴健雄那次独立完成的实验。
 
奥本海默认为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不顾他人强烈反对,毅然邀请她加入“曼哈顿计划”当中。
 
就这样,吴健雄成为唯一一位受邀参加“曼哈顿计划”的中国女性科学家。

 

而吴健雄也没有辜负奥本海默的信任,1944年,她成功解决了难题,被称作是“原子弹之母”,还获得了美国政府颁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贡献奖。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吴健雄在其中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03

吴健雄去世后,她的墓碑上写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横空出世,让李政道和杨振宁联手捧走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条定律的由来是吴健雄当年深入地下600米,经过多次试验后才得出的结论。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吴健雄的名字并未被列入获奖名单中,她成为风光背后的人梯,被世人所遗忘……然而就在别人都为她感到可惜的时候,她却说:“我的一生,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我也乐在其中……”
 
我们不知道这位物理科学史上伟大的女性到底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这一切,但我们知道的是,她始终带着毅力和勇气与学术权威做对抗……
 
虽然痴迷物理,但吴健雄仍心系祖国,晚年她回国后还捐助多所学校建立“吴健雄教学楼”,并设立“吴健雄奖学金”。
 
1995年,吴健雄因高血压发作而导致轻度中风,不过除了视力有些影响外,其他一切正常。在此期间,吴健雄弟弟吴建豪的妻子汉江贞特意来到美国照看她。
 
这天晚上,吴健雄突然轻声对丈夫袁家骝说:“你说,我将来要是去生我养我的故里,你会和我一起去吗?”汉江贞没想到吴健雄竟然不回避自己聊这个话题,但同时也在期待袁家骝会如何回答。
 
只见袁家骝温柔地看向妻子,随即露出熟悉且深情的微笑,不过却没有说一句话。尽管丈夫一言不发,但吴健雄还是从他的笑容中得到答案。
 
1997年年初,吴健雄的健康状况逐渐好转,精神也好了起来。自从她生病以后,便不太愿意出门。2月7日是我国的春节,他们全家来到新泽西州一家很有名的中国菜馆吃饭,以此来庆祝节日。吴健雄的脸上充满笑容,一点也不觉得累。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2月16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天早上,她的身体还算正常,谁曾想临近中午,她突然说自己有点头疼,想回房休息。袁家骝听后连忙过来搀扶她,但她却无法站立,随即身体一软,进入昏迷状态。袁家骝当即打电话叫救护车,但等救护车开到医院的时候,吴健雄已经停止呼吸了……
 
由于吴健雄是送往圣卢克斯医院途中去世的,这也导致袁家骝更加难过,因为他的英文名字和医院名字一模一样。
 
2月22日,吴健雄的追悼会在纽约曼哈顿一家殡仪馆举行。在哀乐声中,她安详地躺在楠木馆内,袁家骝依依不舍地依靠在棺旁对妻子喃喃细语和吻别。
 
其实吴健雄完全可以在美国高级公墓里树碑安葬,但袁家骝却说:“我要尊重她的遗愿,将她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
 
1998年5月初,在吴健雄去世半年后,占地1327平方米的“吴健雄墓园”在浏河镇建成。5月30日,这天也是吴健雄和袁家骝结婚58周年的纪念日,袁家骝小心翼翼地捧着妻子的骨灰盒,缓缓将其放进墓穴里。而她的墓碑上还写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2001年夏,袁家骝在天津病倒,随后住进北京协和医院,直到2003年2月11日病逝。
 
2004年4月5日,袁家骝和吴健雄的独生子袁纬承,手捧父亲骨灰盒放进母亲的大理石墓穴。这对风雨同舟60载的科学家伉俪,终于一起长眠于“吴健雄墓园”了。
 
尽管吴健雄已经去世了,但谁都无法否认,她曾站在物理学界的巅峰,为人类科学贡献过不可磨灭的力量。
 
 
 
转载于公众号:环球财闻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
0.1616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