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大雨滂沱,华中师范大学生命关怀团队奔赴洪湖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开展洪湖何氏宗亲门闩头支系、洪湖何氏联谊会执行会长何昌胜等的访谈。团队在何明星名誉会长、刘红艳主任的组织下,与何福光、何復忠、何新发等人共话门闩头支系的变迁历史和精神传承,同时对何昌胜会长在洪湖教育事业上的举措进行了深入交流。
门闩头何氏先祖以种田为生,起初居住在洪湖胡家渊,但由于其地势环境,长年饱受水患灾害,于是大房与二房举家搬迁至曹市镇小洪桥生活,只有幺房这一支留在了胡家渊,大房与二房搬迁新址后安居了一段时间,但又由于一次意外失火,房屋都被损毁,不得不再次迁址,最后两房人家迁到了现在的洪湖门闩头。
1938年,乾字派族人何乾松和何乾贵两兄弟为了逃避抓壮丁迁至隶属于滨湖办事处的洪师渔场,以捕鱼为生,这一支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以往因为战乱、天灾人祸等原因,何氏族人之间的族谱是分散的,1947年,何氏宗亲的有志之士组织五县联谱,五县包括汉川、沔阳、监利、嘉鱼、蒲圻,各个支系的何氏宗亲有了追根溯源的根据,也让彼此之间联系的更加紧密,目前在门闩头的何氏宗亲有近85户人家,约340人。
访谈之初,何福光会长就整理了门闩头何氏宗亲的一些人物名单,他们在行政、教育、农业、商界等不同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的奉献。这次,何福光又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大革命时期,何氏族人就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基础。何福光同我们回忆,1947年—1948年,北方游击队队长张树根下江南进行革命战斗,他的大伯何立鑫的家就是当时这支游击队的联络站,期间游击队从12人发展到100 多人,白天分散隐蔽,晚上出去行动,战士们的枪都藏在家里的草垛里,当时何立鑫一家多次成功掩护游击队的行动,一旦有情况就竖杆子以示有危险,危险解除就赶麻雀,让战士们回来吃饭。解放以后,百废待兴,物资还很匮乏,特别是柴油一类的非常紧俏,因为何立鑫与游击队的革命友谊,村里也受到了组织上的一些照顾,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
何復忠,一名老党员,原曹市镇谢仁办事处总支书记,曾先后在向新村担任副书记、书记一职,期间参加了排水闸、洪排河的治理建设,也是西干渠渠道建设的带头人,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历经数年才完成渠道的建设。他在任职期间,做出了许多惠及农民的举措,解决了田地整体规划、水系规划等问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
何氏的优良家风也渗透到年轻后辈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何华,何復忠之子,曾在曹市司法所工作,1997年下海创业,最开始同爱人在广州做服装外贸生意,夫妻俩从一个小档口到两个、三个……,再到如今成立公司,从生产到销售,从国内到国外,从不会外语到现在能与外商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洲市场,春节期间都没有回家团圆,而是飞往坦桑尼亚实地考察,当时当地的治安很混乱,时有冲突,真的是刀尖上走过来的一段经历,何华夫妇的创业艰辛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晓。时光飞逝,他的儿子何格也即将从广东外国语大学毕业,作为何氏家族的新生力量延续家风传承。
何勇,何新发之子,1971年元月生,80年代就在广州开大型货运车跑运输,从广州到香港,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2年经人介绍到新疆库尔勒做钢材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现在是广东佛山建筑材料断桥铝驻新疆总代理商。
之后,我们还单独采访了原洪湖市教育局局长何昌胜。何昌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学习天分,求学路上表现优异。毕业以后,从基层教师干起,而后教研员,教育组长,教育局科长,教育局局长,一路披荆斩棘政绩显赫。从“洪一中搬家”的迅速落实到民办教师问题以及合同工问题的妥善解决,从税费改革中“校财局管”“村财镇管”到农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以及校车问题的创新解决,无不透露出他独到的见解和过人的能力与智慧,以及雷厉风行、实事求是的领导风范。
返程途中,我们有幸与何福光会长同行,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件记忆深刻的事。他在万全镇管农业时,组织全镇51村的农业人员向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当时山东寿县的农业发展得很好,考察学习后,他第一次召开全镇农业大会,在会上提出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把洪山办事处发展成黄金瓜的种植基地,学习早种早收的农业技术,发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武汉武泰闸,湖南,岳阳都是当时的销售市场,没有给政府添过任何负担,通过市场经济,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何福光从万全镇调到瞿家湾后,解决了因为蓝田公司倒闭而造成的当地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保障了当地农民的正当权益,为乡民谋取了应有福利。
何氏宗亲的故事,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沧海一粟,无数个何氏宗亲,或者其他的宗亲,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他们家族的故事也可以是你们家族的故事,我们家族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发掘。
文稿:郑承芳
摄影:柯四容
编辑:胡 娟
审核:刘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