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 15308637119 Email: smgh-schg@126.com

向王玉清同志致敬!

2024-11-13 11:50:11 292 志愿者管理部

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一提到这篇课文,人们脑海中便浮现出感人至深的场景: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断炊多日,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照顾3名生病的战友,把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煮鱼汤给他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老班长倒在草地上,用生命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形象跃然纸上,也让我们认识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战友情。

少为人知的是,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正军职离休干部、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王玉清同志,同样是一位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老红军。

王玉清,贵州黔西人,1940年10月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王玉清和战友们每人带着几斤炒面,挺进茫茫草地。野外行军,缺乏补给,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和战友们就断粮了。

“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王玉清回忆,炊事班长看到他们几名小同志饿得实在走不动,就把装粮食的口袋翻过来,用水淘洗,煮成“米汤”给大家喝。那碗几乎没有米的“米汤”,把奄奄一息的王玉清和战友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一路枪林弹雨,几近山穷水尽。那天,疲惫不堪的王玉清坐在一处水沟旁休息,恍惚间瞥见水面泛起波纹,不由心中大喜:有鱼!

“我当时没力气蹚进水沟捉鱼。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进这样的水沟,再也没出来。”王玉清突然想起别在军帽上的两根缝衣针。他灵机一动,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竟钓上来几条拇指长的小鱼。“得到宝贝一样”的王玉清,把煮好的鱼汤分给身边的战友。恢复一点体力后,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向前走……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支撑他们走出草地。

——摘自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玉清随部奉命挺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吉)军区保安第1旅1团(44军130师388团)炮兵连排长、副连长。1946年任保安第1旅3团(44军130师390团)炮兵连连长。1948年3月,王玉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7纵19师(44军130师)山炮营副营长,后任营长。

1952年10月后,王玉清历任54军130师炮兵室主任、130师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同年底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9月起,王玉清历任炮兵副师长,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师长,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军区炮兵司令员、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1983年9月,在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任上离休。王玉清于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王玉清在代表抗日老兵致辞时说:“我随红二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爆发后,我所在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也就是八路军第120师,我的师长就是贺龙。我们在太行山上抗击日军,曾经配合国民党友军组织的‘忻口会战’,我们八路军和国民党友军都有许多战友在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今天站在这里,我特别怀念战友、思念所有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我很高兴地看到,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刻录了国共两党抗日志士和海外抗日华侨的名字,它体现了抗战是全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中华民族的抗战,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包括国共两党抗日将士在内的全国抗战军民共同孕育出来的。”

2023年6月23日晚,王玉清同志在福州逝世,享年102岁。

致敬!王玉清同志一路走好!

武汉市世承宏广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3014931号-1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
0.1535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