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熊秉坤,字戴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1884年12月22日(清光绪十年冬月初六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县修元乡熊家湾(今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建和村)的老宅子里。我曾祖是一个木排领水,家境尚可。可是好景不长,祖父出生不久,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因为实在拿不出钱来,祖父13岁时就不得不在外谋生,先后到商店当过学徒,到码头干过搬运。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做了许多开全国风气之先的大事:兴办学堂,操练士兵,创办近代工业,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工业和经济中心。西风东渐,各种思潮在武汉汇集,深深地影响着敢为天下先的荆楚儿女,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以寻找出路。正是这种风气的浸润,祖父投军从伍,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了革命党人孙武组织的共进会,并担任工程八营总代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11年,祖父因为在辛亥首义中“打响第一枪”而蜚声中外,青史留名。
熊秉坤(1884—1969)
初识祖父革命经历
尽管祖父在外名声很大,但我这个做长孙的,少不更事,并不知道自己的祖父大名。直到我11岁时,我才知道一些祖父的传奇革命经历。
皖南事变时,祖父就抨击国民党最高当局:“枪口对外,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全成了假把戏,国难当头,置民族生死存亡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真是当今的曹孟德,宁可他负天下人。”并对项英同志之死十分哀伤,赞誉项英同志为“热血男儿”,讴歌了共产党人的真抗战。
20世纪50年代初,祖母刘珍对我讲:“你还没出世时,我们住在汉口,共产党就在我家开过会。”我姑奶奶熊延清及祖父早年警卫员纪华山在解放后也对我讲过:“你祖父乐善好施,周济穷人,还为遭枪杀的工人出过棺材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1961年春季的一天,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到洪山公园春游,瞻仰施洋烈士墓,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在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们的故事。回到家里,我就眉飞色舞地将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姑奶奶熊延清听。姑奶奶是我祖父的四妹妹,因年轻时患眼疾,曾在武昌龙华寺短暂出家,终生未嫁,一直和祖父生活在一起,见证了当时家里发生的一些大事。
熊秉坤(前排右2)与辛亥老人在孙中山铜像前合影
姑奶奶告诉我:“二七大罢工时,有几个共党的大官在我家避难了好几天,还在我家开过会呢。”姑奶奶的话让我很惊讶,没想到这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竟然还与我家产生了联系,离我这么近。
直到阅读了张国焘的回忆录后,才知道祖父与党有一段风雨同舟的史实。1923年“二七”大罢工时,孙中山先生看到湖北督军萧耀南镇压罢工工人,特指派祖父到武汉策反萧耀南,几经周旋,虽未成功,但当时家住汉口原法租界长清里的张国焘,对祖父策反萧耀南的革命行动,作了真实的记载。尽管祖父的有些言论值得商榷,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七”大罢工毕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特别是党的最后一次紧急会议确在我家召开,掩护共产党人度过了黑暗的风雨之夜。现将张国焘有关记载摘录如后(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71至273页):
“……急步向汉口进发,我心中百感交集,一面愤恨吴佩孚的残暴,挂念不知道有多少工人同志被枪杀了……这天共有三十七个工人被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江岸分会会长林祥谦。……他们的头被挂在车站的电杆上。
到达汉口大智门法租界的时候,天已黑了,我们原约定在一间茶楼里会集……我们交换消息的结果,知道萧耀南已宣布戒严,断绝交通,搜捕罢工领袖,我们认为只有避到熊秉坤家里较为安全,我们中多数人虽与熊并无一面之识,但这位仗义好客的主人欣然一一接待。
原来这位主人就是辛亥革命时首先发难,向楚望台军火库开第一枪的工程营的熊连长(应为班长)。他那时寄居于法租界一幢小房子里,这就是一般革命流亡者所熟识的长清里一0三号,因为那常是他们的避难所。熊先生是革命元勋,租界当局也多少有点刮目相看。这位豪侠的革命家,这时毫无畏惧牵连之色,并且还安慰鼓励我们。
我们就利用熊家这间小客厅,立即讨论今后应取的步骤。……这一夜法租界的警察是来往不息,老在熊家外边巡逻。
我们的讨论又发展成为一个极大的争论……(注:指忍痛复工与继续坚持罢工),这种争论继续了很久的时间,不能得出结论。主人熊先生也热心旁听,有时他从旁说些火上加油的话,认为革命只有硬拼,无所谓暂时退却,宁可溃败,不可屈服,他这位老资格的革命家的发言,似更加强了项英等主张的力量……”
从上引文可以看出,祖父对军阀、独裁者、野心家,都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的,确是一位敢作敢为的革命者,在关键时刻总是和人民站在一起。
1949年5月17日,祖父在武昌大东门兴高采烈的欢迎子弟兵进城。祖国的解放,更焕发了祖父的革命青春,他不顾年老体弱,不要人民政府的照顾,投入了新生政权的社会治安工作,为促进社会稳定又作出了新的贡献。他还认真办理了李先念同志交办的救济辛亥老人的工作,拥护土改,带头认购公债,支援抗美援朝等等。而党和人民十分尊重祖父,从政治上、生活上对祖父备加关怀,在纪念孙中山先生9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中,祖父担任了全国筹备委员会委员。
1961年,鹿钟麟、溥仪、熊秉坤三人在北京合影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祖父应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邀请担任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筹备委员会委员并到北京开纪念大会。当时,湖北省政府还花280元钱为祖父定制了一件大衣,这件珍贵的大衣至今还珍藏在家里。
在这次会议上,祖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应末代皇帝溥仪的请求,周总理还特意安排溥仪与我祖父见面。一位是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一位是武昌首义发难者,此时正冤家路宽,握手言欢,这一有趣的历史画面,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
祖父从北京开会回来后,带回了许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其他名人的合影照片。直到此时,我才知道祖父是如此了不起。
临危不乱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此后,我从家人的口中听到,从书上了解到更多关于祖父革命经历的许多细节。武昌起义前,祖父深知,革命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便来到家住武昌大成路清风巷他大妹妹家告别。说是近日他们将在武昌起事,若起义失败,就拜托她照顾好母亲及延清妹妹。当时他的大姐开了一个做皮革的手工作坊,家境较好。祖父便向大姑奶奶借了20块大洋,以备不时之需。
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租住的房子里制造炸药时,不慎爆炸,孙武受伤,起义计划泄露,起义名册落入清军之手。清军迅速封锁城门,展开抓捕,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被捕后,于次日凌晨英勇就义。
情况万分危急,当时,孙中山先生尚在国外,黄兴、宋教仁等还远在上海,在鄂革命党一下子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幸存的革命党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先发动起义。10日晚,我祖父以工八营总代表和革命军大队长的身份果敢行动,挑起大梁,首先率部发难,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祖父振臂一呼,火线组成40人的敢死队攻破督署东辕门,光复武昌。在众多义士的英勇奋斗下,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
1911年12月26日,孙中山先生从美国返回上海。29日,我祖父与17省代表齐聚南京,推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同见证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湖北军政府整编各部队,第五协编入第三镇,移驻云梦一带。3月,改协为旅,祖父任第三师第五旅旅长。
坚定追随孙中山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由于我祖父在辛亥革命中的功劳和影响力,1912年10月,大总统袁世凯授予我祖父陆军少将衔。1913年1月授勋五位。
1913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开始大肆捕杀革命党人。3月20日,袁派人在上海阴谋刺杀了革命党的领袖、杰出政治家宋教仁先生,全国震惊。孙中山先生决心开始组织讨伐袁世凯的行动,史称“二次革命”。革命党人田桐从上海带着黄兴的手谕,来到武汉,密令我祖父、季雨霖、曾尚武在武汉立即组织讨袁行动,以打乱袁的反动部署。
为了分化革命党人,袁世凯开始收买人心。祖父成了袁世凯争取的对象,是年,祖父的母亲做寿,袁得知后,派人来家里送上厚重礼物,其中有两幅古画、一枚扳指。两幅古画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烧毁,扳指至今还保存在家里。当时我祖父正在云梦驻军,并不在家。祖父知道后,明白袁世凯的意图,坚决拒绝。袁世凯见收买不成,欲秘密拘捕我祖父。幸亏有人及时通风报信,在一个刘姓火车司机的帮助下,我祖父乔装成火车司机连夜秘密逃回武汉。
袁世凯恼羞成怒,悬赏5万大洋捉拿我祖父,当时悬赏通缉令已经贴满大街小巷,祖父只好躲藏在我三姑奶奶家里。我三姑奶奶的丈夫是一个鸦片鬼,没想到他为了得到赏钱,利令智昏,竟然要去告发自己的姐夫。幸亏被我三姑奶奶发现,祖父才及时逃脱。过了几天,我三姑奶奶的丈夫知道了我祖父新的藏身地点后,又要去官府告发,三姑奶奶又通知祖父成功逃走了。我三姑奶奶深感对不起自己的哥哥,吞金自杀。
祖父第二次逃脱后,先是躲藏在汉口租界里,后到江西李烈钧处继续从事反袁活动,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同年秋回到武汉,被孙中山委为讨袁鄂中司令。后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
1968年11月28日,我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临走时,我向祖父道别,从未离过家的我,不免流下了感伤的泪水。祖父笑着安慰我:“男子汉哭个么事?在农村好好干,一样能干出成绩。”
周总理四点指示
几个月的农村生活,对于我来说非常漫长。大约到了1969年的元月份,终于等到过年,我回到家里,见到久违的家人,发现祖父住进了医院。我赶忙到医院去看望祖父。一见到我,祖父病好像一下子好了许多,马上在病床上立起身子,高兴地喊着:“我大孙子回来了!”
在和祖父的交谈中,我得知了祖父得病的经过。原来年事已高的爷爷仍然勤学不辍,晚上坐在椅子阅读书刊,因为患上感冒,一不小心,跌落在地,伤了头部,导致病情加重,几至神智不清。当时医院的正常秩序受到影响,为了给祖父创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家父就给张体学省长写了一封信,张省长将信件转到省人民医院,院方即腾出一间药品库房,作为我祖父的单独病房。
但是,祖父因精神恍惚,一直拒绝治疗,医生给他打针时,常常几个医务人员都扳不动他的手臂。看到这种情况,三月下旬,医院革委会将原内科主任袁盛瑞大夫调回医院给祖父治病。袁大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术非常高明,经过他治疗一周后,祖父的病情明显好转。
就在家人对祖父的病情好转而高兴之时,一星期后的一天早晨,却不见袁大夫来。没有了袁大夫的治疗,祖父的病情又开始恶化,5月31日晚上7点左右,祖父走完了自己85年的光辉人生。
祖父去世当晚,爸爸和好友王子和一起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去找张体学省长,在武汉军区门口碰到“抓革命促生产”负责人丁力。丁力人很热心,听说后迅速向张省长汇报,大约过了20分钟左右,丁力转告了张省长的意见:说熊老生前周总理非常尊重和关心,需要向总理汇报,让我父亲耐心等待。当晚大约零点左右,张省长又派丁力来我家慰问,并转达了周总理的4点指示:一、安葬在武昌九峰革命烈士陵园;二、开追悼会;三、登报;四、慰问家属。
几天后,祖父的追悼会临时改为告别仪式,体现了国家对我祖父这位辛亥革命元勋的尊重,因此,家人都非常欣慰,衷心地感谢政府。祖父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
1959年,前排左五为熊秉坤
为追求民主奋斗一生
祖父生逢乱世,审时度势,临危不乱,首义一枪,敲响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的丧钟,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胆识和韬略。他怀抱“除去数千载之专制,俾我同胞得游泳于共和团体之中”的爱国理想,坚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表现出矢志不渝的民主斗士形象,为推翻帝制,创立民主共和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祖父在辛亥首义建立奇功,被孙中山先生称为“打响革命第一枪”的人。对于这一称号,不管是称赞,还是质疑,爷爷从来淡然面对。1946年10月10日《中央日报》头条刊登了一篇《熊秉坤先生不谈第一枪》的文章,是这样记述的:“熊先生却不愿重述他个人的这段光荣事迹,很谦虚地说,当时的革命同志都不怕拼命,不是仅仅哪一个人如此。”表现出对功名的淡漠。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后,和祖父一起战斗过的许多同志,或激流勇退,或消极沉沦,或为敌所用,走向革命的对立面。面对袁世凯的利诱,祖父不为所动,信仰坚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同袁世凯展开不懈的斗争,坚决捍卫新生的民主政权。
祖父豪侠仗义,同情革命。1923年,二七大罢工处于低潮时,祖父不顾个人安危,为当时的中共领导提供避难场所,祖父因此成为中共的亲密朋友。
解放前夕,祖父与李书城、张难先一起通电反蒋,反对蒋介石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搞个人独裁,不顾人民渴望民主和平的愿望,挑起内战的行径,再一次走到维护民主的最前线。
祖父审时度势,择善而从,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参加到新政权的建设中来,历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及参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及参事室参事、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为国家建设和祖国统一做了许多有益的事。
时光飞逝,转眼间祖父离开我们整整52年了。尽管没给家人留下什么财产,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对民主的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品格,是留给我们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辛亥革命志士的后裔,我们要秉承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敢为人先的精神,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刘建林供图
来源:人文武汉